索引号 | 3212000006/2024-324183 | 分类 | 统计分析 |
发布机构 | 市统计局 | 发文日期 | 2024-07-30 |
文号 | 时效 |
- 信息来源:市统计局
- 发布日期:2024-04-24 16:47
- 浏览次数:
今年以来,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全市上下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各项决策部署,坚持稳中求进、以进促稳、先立后破,全力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一季度,全市经济运行稳中有进,供给端生产形势向好、消费端需求显著改善、收入端保持稳步增长、要素端保障持续增强,主要指标增速继续保持在合理区间,经济运行开局良好。
一、供给稳定、需求回升,经济运行基本盘稳固夯实
根据地区生产总值统一核算结果,一季度泰州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752.53亿元,按不变价格计算,同比增长7.3%,分别高于全国2.0个、全省1.1个百分点,增速居全省第4位。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增加值40.68亿元,增长4.2%;第二产业增加值832.57亿元,增长7.6%;第三产业增加值879.28亿元,增长7.1%。
(一)从产业看,三次产业稳步恢复,生产回升供给充足
农业生产形势稳定。一季度,泰州市实现农业增加值44.78亿元,同比增长4.7%,高于全省0.6个百分点,增速居全省第3位。蔬果面积产量双增。一季度蔬菜产量86.97万吨,增长2.9%,播种面积35.62万亩,增长0.8%;瓜果产量1.33万吨,增长6.6%,播种面积0.68万亩,增长5.4%。畜禽产能保持充足。一季度生猪出栏46.8万头,增长5.1%;季末存栏82.47万头,下降0.8%;家禽出栏611.57万只,下降14.6%;季末存栏2420.07万只,增长6.4%。
工业经济稳中提质。一季度,泰州市实现工业增加值652.81亿元,同比增长7.5%。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442.28亿元,同比增长8.5%,高于全国2.4个百分点、低于全省1.0个百分点,增速居全省第7位。从产值完成情况看,一季度,泰州市实现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2040.42亿元,同比增长4.2%,其中,“一个产业体系四个特色产业集群”产业产值同比增长6.3%,高于规上工业平均增速2.1百分点,占规上工业产值的比重为68.1%,较上年同期提升1.0个百分点。民营工业支撑有力。1—3月规模以上民营工业实现产值1512.22亿元,同比增长6.4%,高于规上工业平均增速2.2个百分点,占规上工业产值比重为74.1%。小微企业活力增强。一季度,小微工业企业实现产值971.23亿元,同比增长5.5%,高于规上工业平均增速1.3个百分点,高于大中型企业增速2.4个百分点,占规上工业产值比重为47.6%,较上年同期提升2.5个百分点。
第三产业增势向好。一季度,泰州市实现服务业增加值879.28亿元,同比增长7.1%,分别高于全国2.1个、全省1.8个百分点,增速居全省第2位。批零住餐业保持稳定增长。一季度全市批发业销售额、零售业销售额、住宿业营业额、餐饮业营业额分别增长14.9%、9.9%、16.7%、14.4%,分别居全省第3位、第4位、第4位、第3位。规模以上服务业保持稳增。1—2月全市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实现营业收入111.35亿元,同比增长4.8%,其中,居民服务、文化体育和娱乐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等行业增势好于总体,分别增长71.7%、30.2%、24.2%、17.5%和5.9%。
(二)从需求看,内外需求持续活跃,双向循环加速畅通
消费潜力不断释放。一季度,泰州市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96.69亿元,同比增长7.6%,分别高于全国2.9个、全省1.6个百分点,居全省第5位。限额以上社会消费品零售额221.05亿元,增长14.3%。基本生活类消费持续快增,一季度实现零售额80.50亿元,增长25.2%,高于限额以上增速10.9个百分点,拉动限上零售额增长8.4个百分点,其中粮油食品类、烟酒类分别增长28.6%和32.0%,分别拉动限上零售额增长5.3个、1.8个百分点。居住类商品消费稳步恢复,今年1—2月、1—3月居住类商品消费均实现正增长,扭转了自去年4月份以来的下降趋势,分别增长7.5%、5.3%,两年平均增速分别为5.3%、4.0%。交通类商品消费增势加快,一季度实现零售额78.19亿元,增长8.3%,较1—2月加快3.8个百分点,其中石油及制品、汽车类商品零售额分别增长11.1%、6.5%,分别较1—2月加快5.5个、2.7个百分点。文化娱乐健康类商品消费保持增长,一季度实现零售额20.84亿元,增长5.4%。
投资领域增长提速。一季度,泰州市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同比增长11.0%,较1—2月加快1.5个百分点,增速分别高于全国6.5个、全省6.1个百分点,居全省第2位。从产业投资看,工业投资完成额增长22.9%,较1—2月加快2.6个百分点,增速居全省第5位;服务业投资完成额下降7.1%,居全省第9位;房地产开发投资完成额下降20.9%,居全省第10位。工业技改投资稳步恢复。一季度,工业技术改造投资同比增长63.1%,两年平均下降3.2%,两年平均降幅较1—2月收窄5.8个百分点。项目建设持续加码发力。一季度,泰州市施工项目数同比增长4.2%,建设项目计划总投资增长10.8%,本年完成投资增长18.4%。本年新开工亿元以上项目单体规模4.82亿元,同比增长21.3%。
对外贸易增势强劲。一季度,泰州市实现进出口总额437.26亿元,同比增长43.8%,增速分别高于全国38.8个、全省34.7个百分点,居全省第2位。其中,实现出口总额320.37亿元,增长50.8%,增速高于全省43.3个百分点,居全省首位;实现进口总额116.89亿元,增长27.5%,增速高于全省15.5个百分点,居全省第5位。民营企业外贸增势迅猛。一季度,泰州市民营企业进出口总额同比增长80.5%,增速快于全部进出口36.7个百分点,民营企业进出口占进出口总额的比重为51.3%,较2023年度提升1.6个百分点。船舶及浮动结构体进出口引领增长。1—3月实现进出口总额148.01亿元,同比增长244.5%,拉动全部进出口总额增长33.7个百分点,对进出口总额增长的贡献率达76.9%。
(三)从收入看,城乡差距持续缩小,企业利润显现向好态势
居民收入更为均衡。一季度,泰州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5920元,同比增长5.6%,增速居全省第6位。其中,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8423元,增长4.6%,增速居全省第6位;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701元,增长7.6%,增速居全省第2位。农村居民收入增速快于城镇居民3.0个百分点,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为1.57:1,差距较上年缩小0.30。
企业效益小幅回升。1—2月,泰州市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利润总额54.78亿元,同比增长1.9%,扭转了自去年2月份以来的下降态势。
(四)从要素看,消费价格平稳运行,关联指标稳健增长
物价水平保持稳定。一季度,泰州市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同比持平。八大类消费中:食品烟酒类上涨0.7%,衣着类上涨0.7%,生活用品及服务类上涨0.6%,教育文化娱乐类上涨4.8%,医疗保健类上涨2.8%,其他用品及服务类上涨1.2%,居住类下降2.2%,交通通信类下降3.1%。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指数下降2.6%,工业生产者购进价格指数下降4.0%。
信贷规模持续扩大。3月末,泰州市金融机构本外币存款余额12425.67亿元,同比增长11.0%,分别高于全国3.4个、全省1.1个百分点,增速居全省第6位。金融机构本外币贷款余额11154.44亿元,增长15.0%,分别高于全国5.8个、全省2.5个百分点,增速居全省第7位。从贷款主体看,住户贷款余额2596.26亿元,同比增长2.0%,低于全部贷款增速13.0个百分点;非金融企业及机关团体贷款余额8557.52亿元,同比增长19.6%,高于全部贷款增速4.6个百分点,其中,中长期贷款6943.22亿元,增长17.4%,高于全部贷款增速2.4个百分点。分行业看,制造业、建筑业、批发零售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贷款分别增长17.3%、19.6%、21.1%、20.5%。
实物量指标稳步向好。客运物流有序稳定。一季度,公路客运量927.7万人,同比增长24.7%;公路货运量1180.6万吨,增长11.9%;水路货运量6121.2万吨,增长12.1%;港口货物吞吐量10522.47万吨,增长12.7%。工业开票稳定增长。一季度,工业一般纳税人开票销售收入2096.09亿元,同比增长8.4%。行业用电保持平稳。一季度,全行业用电量75.28亿千瓦时,同比增长5.3%,其中工业用电量61.16亿千瓦时,增长3.9%,服务业用电量12.45亿千瓦时,增长15.3%。
二、预期偏弱、后劲不足,持续向好态势仍需巩固
一是居民消费信心仍有不足。3月末,泰州市居民存款占比、定期存款占比较上年同期进一步增加,住户存款余额6347.41亿元,增长14.3%,高于全部存款增速3.3个百分点,高于非金融企业存款10.5个百分点。住户存款占各项存款的比重为51.1%,较上年同期提高1.5个百分点,其中定期存款占住户存款的比重为79.9%,较上年同期提高1.6个百分点。
二是部分领域投资开局承压。一季度,泰州市高技术产业投资同比下降19.8%,降幅较1—2月扩大1.3个百分点,较2023全年扩大8.2个百分点;服务业投资同比下降7.1%,降幅较1—2月扩大0.7个百分点,较2023全年回落14.4个百分点;房地产开发投资同比下降20.9%,降幅较1—2月扩大7.3个百分点,较2023全年回落24.2个百分点。
三是工业重点企业增势放缓。一季度,全市大中型工业企业实现产值同比增长3.1%,低于规上工业平均增速1.1个百分点,低于小微型企业增速2.4个百分点,较2023全年回落1.5个百分点;“十佳百强”企业实现产值同比增长2.0%,低于规上工业平均增速2.2个百分点,较2023全年回落2.3个百分点。
三、聚焦薄弱环节,多措并举稳固向好态势
一是持续激发有潜能的消费。积极发挥消费对经济循环的牵引带动作用,围绕事关消费长远发展的商贸流通主体引育、提升城市商圈活力、激发农村消费潜力等方面创新支撑举措,谋划开展各类高品质的活动,通过发放消费券、抵扣券等形式,拿出真金白银,促进消费回补和潜力释放,让市场主体有更大市场空间,着力满足广大人民群众个性化、多样化、高品质消费需求,不断提振居民的消费信心,让消费者既“愿消费”,更“敢消费”。重点聚焦文旅消费市场、文娱体育产业、医养健康服务等领域,扩大服务消费内容和规模,进一步促进消费结构优化升级。积极推动线上消费乘势成长,促进线下消费加快恢复,推动形成“线上+线下”相融互补的消费大市场。
二是持续扩大有效益的投资。把高新技术产业投资管理作为投资领域的重点内容,切实围绕“重大科技基础研究、重大科技攻关、重大科技示范应用”三个方向,加大财政资金投入,集成资源引导社会资本和风险资本加大投资力度,不断提升高新技术产业投资的产出率和回报率。推动中国医药城创建国家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攻坚国家级原料药集中生产基地、药品进口口岸等重大产业平台,推进大健康产业高质量发展。进一步强化项目招引,认真研判政策方针、投资风口、产业发展、市场前景等相关要素,统筹项目资源,建立招引优质项目库,努力形成靶向化主攻、规模化投产、集成化服务的良好格局,进一步做大体量、做优质量、提高增量。
三是持续培育有质效的产业。围绕特色产业集群,锻造产业链的新业态、新模式,提升产业竞争力,培育新质生产力,实现更高质量的转型升级。建立政企之间常态化的、积极的、良性互动的沟通机制,精准了解企业在在生产经营、营商环境等方面的诉求,多措并举助企纾困,全力提升企业发展信心,进一步激活市场主体活力。加大对重点行业、重点企业的跟踪监测和指导,关注苗头性、倾向性问题,用心用情帮助企业纾困解难,推动惠企政策及时足额兑现,采取更多“能感知、有温度、见效果”的措施,促进企业提质增效、发展壮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