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引号 01441662/2018-09301 分类 统计分析 其他 其他
发布机构 市统计局 发文日期 2018-08-17
文号 时效
辉煌四十载 奋进新时代
  • 信息来源:统计局
  • 发布日期:2018-08-17 10:00
  • 浏览次数:


1978年到2017年,改革开放走过了四十年。1978年召开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我国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中国由计划经济迈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经历了由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到全面贯彻落实“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光辉历程。改革开放40年来,泰州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各个领域、各个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这40年是泰州综合实力大幅度跃升和城乡面貌变化最大的40年,是社会全面进步和人民生活显著改善的40年。

泰州地处江苏中部,长江北岸。北毗盐城,南频长江,与苏、锡、常、镇隔江相望,西邻扬州,东近黄海,与盐城市的大丰、东台和南通市的海安、如皋接壤。下辖兴化、靖江、泰兴3市和海陵、高港、姜堰3区以及1个国家级医药高新区—泰州医药高新区。2017年末,泰州总面积5787.36平方公里,户籍人口505.19万人,其中市区面积1567.13平方公里,户籍人口163.08万人。成立于1996年的地级泰州市经过20年的风雨兼程,已经成为一座初具规模的现代化城市,荣获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国家卫生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全国双拥模范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中国宜居城市、全国文明城市等称号。

一、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综合实力显著增强

经济总量大幅度提升。全市地区生产总值从1978年的14.15亿元猛增至2017年的4744.53亿元,按可比价计算,年均增长11.9%,比同期全国平均增速高2.4个百分点。其间,1992年全市经济总量首次突破100亿元台阶(107.21亿元),到2006年、2010年分别跃上1000亿元、2000亿元大关,达到1002.28亿元和2048.72亿元,到2013年、2016年再次分别跃上3000亿元、4000亿元大关,达到3006.91亿元和4169.34亿元。1996年建市以来,GDP年均增长12.4%,比同期全省平均增速高1.0个百分点,其间1997-2015年连续19年保持两位数高速增长。

人均GDP不断攀上新水平。2017年,全市人均GDP达102058元,是1978年325倍。按当年汇率折算,2001年、2006年人均GDP分别突破1000美元(1068美元)、2000美元(2500美元);2008年实现人均4000美元的跨越,2011年超过7000美元(8112美元)。2017年,全市人均地区生产总值15226美元,根据世界银行2015年的划分标准,目前泰州人均收入水平总体上已跨入高收入门槛(高于12736美元为高收入国家或地区)。

地方财力显著增强。2017年全市财政总收入761.74亿元(包括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基金收入、上划中央四税),与1978年的2.18亿元相比年均增长16.2%。2017年全市一般公共预算收入343.97亿元,是1997年的29倍,年均增长18.3%。

产业结构得到优化升级。随着改革开放不断深入推进,全市工业和服务业发展不断加快,增加值占GDP比重不断提高,三次产业结构由“一二三”调整为“三二一”。全市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由1978年的50.8:35.2:13.9调整为2017年的5.6:47.1:47.3。其间,1985年二产比重首次超过一产比重,完成“一二三”到“二一三”的历史转变;1992年三产比重首次超过一产比重,完成“二一三”到“二三一”的转变;2017年三产比重首次超过二产比重,实现“二三一”到“三二一”的转变,泰州现代化经济体系逐步建立。

二、农业经济迅猛发展,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稳步推进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核心的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激活了农村经济,家庭副业、多种经营快速发展,过去单一僵化的农村流通体制得到迅速转变,多种经济成分并存推动了农村生产要素的重新组合并逐步实现自由流动。农村经济迅速发展,粮食产量累创新高。进入新世纪后,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农业机械化水平不断提升,新型农业主体相继出现,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向纵深推进。

农业经济迅速发展,粮食产量累创新高。2017年,全市农业总产值457.23亿元,是1978年的36.5倍,年均增长9.7%。其中,农业总产值251.60亿元,林业3.61亿元,牧业72.93亿元,渔业106.46亿元。2017年全市实现第一产业增加值264.08亿元,是1978年的36.7倍,年均增长9.7%。40年来,粮食产量始终保持在200万吨以上,从1978年到2017年除2003年因洪灾造成秋粮严重减产外,粮食生产总体呈增长态势,其间,2008—2015年粮食总产量连续8年超300万吨。2017年粮食产量达290.64万吨,是1978年的1.4倍;粮食亩产490.9公斤,综合亩产全省第一。

现代农业加快发展。2017年末,全市农业机械总动力279.39万千瓦,比1978年增长3.7倍;设施农业面积48013公顷,设施渔业面积13680公顷。农业基本现代化水平不断提升。2015年泰州农业基本现代化监测得分为85.4分,居全省第七位。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不断提高。2016年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65.0%,比2010年提高10.7个百分点。

三、二产不断发展壮大,工业经济跨越式发展

改革开放40年是工业经济实现跨越式发展的40年,工业经济由弱到大、由大变强,成为拉动经济发展的主导力量。1978年,全市工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为32.2%,低于农业占比18.6个百分点。1985年全市工业增加值占比首次超过农业,占比达40.1%,高于农业占比1.3个百分点。1993年工业增加值占比达到历史最高,为51.0个百分点,分别高于一产、三产增加值占比28.7和28.5个百分点,2006-2008年工业增加值占比均超过50%。2017年全市工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为41.2%,比1978年提高9.0个百分点。

工业经济增势强劲,总量规模持续扩大。2017年末,全市拥有规上工业企业2992家,实现增加值2775.53亿元,是1996年的30.8倍,年均增长18.7%,快于GDP增速6.3个百分点;实现产值12208.75亿元,是1996年的29.4倍;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1941.88亿元,是1996年的33.9倍;实现利润861.66亿元,是1996年的115.3倍。支柱产业、重点产业发展良好。经过20多年的发展,泰州形成农副食品加工、医药、化工、金属制品、船舶、电气为主的支柱产业和以生物医药和高性能医疗器械、高端船舶和海工装备、节能和新能源为主的“三大战略性主导产业”。2017年,全市6大支柱产业分别实现产值、主营业务收入、利润6628.16、6414.61、466.04亿元,占规上工业的比重分别为54.3%、53.7%、54.1%。三大战略性主导产业产值、主营业务收入、利润3422.40、3283.14、274.96亿元,占规上工业的比重分别为28.0%、27.5%、31.9%。

创新引领工业由大变强。2017年,全市完成高新技术产业产值5420.11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产值比重为43.0%。规模以上工业企业R&D经费内部支出111.98亿元,占GDP比重为2.36%,实现大中型工业企业科研机构全覆盖。

建筑业享誉全国。建筑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之一,在推动泰州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带动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作出巨大贡献。2017年,全市完成建筑业总产值3173.02亿元,占全省的11.4%,比GDP占全省比重高5.9个百分点。年末拥有资质等级的总承包和专业承包建筑企业632家,其中拥有特级、一级和二级资质企业276家。年末建筑业从业人员达113.24万人,其中一级建造师2423人。

四、投资规模不断扩大,城乡面貌焕然一新

改革开放40年,全市固定资产投规模由小到大,投资领域不断拓宽,投资主体日益多元化,对泰州经济发展发挥重要作用。1978年以来全市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22973.33亿元,是GDP的61.3%。其中,2017年完成固定资产投资3623.33亿元,是1978年的10867.8倍,年均增长26.9%。从三次产业看,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分别完成投资5.50亿元、2310.71亿元、1307.12亿元。工业投资依然占据大头,完成投资2309.89亿元,占全部投资的63.8%。服务业投资平稳增长,促进三次产业优化调整,完成投资1307.12亿元,其中房地产开发投资291.54亿元。

交通建设大突破。江阴长江大桥和泰州长江大桥建成通车,火车、动车相继开通,扬州泰州飞机场建成通航并顺利升格国际机场,东风路高架和东风南路快速通道相继建成,港口货物吞吐量累创新高,泰州大交通格局初步形成。2017年末全市公路里程达9893公里,其中高速公路320公里。 2017年全市港口货物吞吐量21663万吨,是1996年的17.5倍。

城乡建设展新貌。城市化和城市整体功能日益增强,城市建设水平不断提升。2017年全市城市化率达64.9%,比2005年提高19.6个百分点;市区建成区面积121.80平方公里,道路面积2663.87万平方米;日供水综合生产能力56万吨,天然气供气总量30915.36万立方米;建成区公园绿地面积1361公顷,建成区绿化覆盖率42.22%;城区污水处理厂6座,城市污水集中处理率95.31%;垃圾处理站1座,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95.1%,城市建成区生活垃圾分类投放设施覆盖率达到36.5%。新农村建设成效显著。2017年末全市行政村双车道四级公路覆盖率82%,镇村公共交通开通率67.3%,农村自来水普及率100%,农村无害化卫生户厕普及率89.3%。63%的建档立卡低收入人口实现脱贫,57.6%的经济薄弱村(居)集体年收入达到35万元及以上。

生态环境显著改善。通过生态文明城市创建国家考核验收,创建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2017年全市削减煤炭消费129.28万吨,拆除政治燃煤锅炉538台,停产205家化工企业。2017年全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列74.2%,全年pm2.5浓度为45微克/立方米,年末林木覆盖率达23.4%。

五、消费品市场繁荣壮大,消费结构全面升级

改革开放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促进消费品市场大繁荣。2017年全市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254.22亿元,是1978年的150倍,年均增长13.7%。从常驻地看,城市消费品零售总额1161.97亿元,乡村92.25亿元。从消费形态看,批发零售业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额1085.90亿元,住宿餐饮业实现零售额168.32亿元。年末全市拥有亿元以上商品交易市场24个,共实现销售额339.00亿元。

消费升级不断加快。2017年全市限额以上社会消费品市场零售额535.06亿元,占全社会比重为42.7%。其中基本生活类商品消费平稳增长,实现零售额104.51亿元,占限额以上的19.5%;发展享受型消费持续升温,汽车消费实现零售额165.10亿元,占限额以上的30.9%。

消费新模式、新业态涌现。2017年,全市共有5家城市综合体,实现销售收入21.41亿元。限额以上社零单位实现网络零售额11.41亿元,占限额以上社零零售额的2.1%。

旅游业不断壮大。2017年全市接待国内游客2558.32万人次,接待入境过夜游客4.08万人次。全年实现旅游总收入325.94亿元,旅游外汇收入4161.45万美元。年末全市拥有5A级旅游景区(点)1家、4A级景区(点)9家、3A级景区(点)16家,星级饭店27家,客房总数2748间。

六、金融市场繁荣稳定,保险证券快速发展

改革开放40年,随着经济的发展,泰州金融业发展取得巨大进步,金融市场繁荣稳定,金融体系逐步完善。2017年泰州成为江苏省内唯一的国家级金融改革试验区—金融支持产业转型升级改革创新试验区。2017年全市金融业增加值256.47亿元,是1996年的14.6倍,年均增长14.3%。2017年末全市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余额5732.30亿元,是1978年的3465倍,年均增长23.2%。金融机构人民币贷款余额4173.85亿元,是1978年的820倍,年均增长18.8%。

保险证券发展壮大。2017年全市实现保费收入179.45亿元,其中财产险36.53亿元,人身险142.91亿元。全年保险支赔付金额51.41亿元,其中财产险21.77亿元,人身险29.64亿元。全年证券交易额6549.34亿元,其中股票交易额4870.72亿元,基金交易额351.42亿元,债券交易额3.49亿元。全年期货交易额367.89亿元。

七、体制机制改革不断推进,对外开放成效显著

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发展和完善。逐步形成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格局,民营经济发展壮大,私营个体快速崛起,与公有制经济相辅相成,成为解决劳动力就业、促进财政收入增收的重要渠道。2017年末,全市私营企业9.76万家,个体工商户29.05万户。私营个体从业人员176.44万人,占全市从业人员的比重为63.3%;其中城镇私营个体从业人员127.05万人,是1978年的6321倍。2017年全市民营经济税收收入380.05亿元,其中私营个体税收收入151.52亿元,分别占财政总收入的49.9%和19.9%。2017年末泰州拥有上市企业11家,报会企业2家,“新三板”市场挂牌企业34家。

开放型经济发展突飞猛进。投资环境逐步改善,投资氛围良好。2017年全市新批协议注册外资47.01亿美元,是1996年的24.4倍;实际到账注册外资16.18亿美元,创历史新高,是1987年的2652倍。外贸进出口总额大幅扩张。2017年完成进出口总额129.48亿美元,是1991年的2490倍,年均增长35.1%;其中出口82.16亿美元,是1991年的1580倍,年均增长32.7%。对外经济合作加强。全年签订对包承包工程和劳务合作合同 4.29亿美元,劳务人员实际收入总额9918万美元。

开发区、园区建设蒸蒸日上。开发区、园区是经济发展重要载体,为泰州经济发展做出重大贡献,同时开发区也是经济集约发展和转型跨越发展的前沿阵地。2017年末全市共有7家省级以上开发区、高新区,其中2家为国家级开发区、高新区。全年开发区、高新区共完成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33.20亿元,占全市的38.7%;完成工业开票3357.35亿元,占全市的64.1%;出口63.37亿美元,占全市的77.1%;实际到账注册外资14.81亿美元,占全市的91.5%。

八、高水平全面小康建设取得积极进展,富民步伐加快

40年来,泰州成功实现由温饱不足到总体小康的历史性跨越,并正向高水平全面小康社会目标迈进。根据江苏省制定的全面小康标准,截止2015年,泰州及下辖四区三市基本实现小康。

城乡居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农民收入水平不断提升。2017年全市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9494元,与1978年的106元相比年均增加497元,年均增长14.3%。农民生活质量不断提高,消费结构明显改善。2017年农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14543元,是1996年的5.9倍,农村恩格尔系数下降至2017年的30.3%,农村富裕水平不断提升。农民人均住房面积增加至2017年末的64平方米,居住配套设施不断完善,中低高档消费品进入寻常百姓家。2017年底全市平均每百户农民家庭拥有汽车31辆、摩托车41辆、洗衣机104台、电冰箱119台、微波炉92台、有线电视158台移动电话246部、接入互联网的计算机52台。城镇居民收入水平大幅度提高。2017年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0059元,比1985年的744元年均增加1228元,年均增长13.3%。城镇居民生活逐步向发展型、享受型转变。城镇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由1996年的4302元提高到2017年的23824元,年均增长8.9%。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下降至2017年的28.1%。城镇居民家庭拥有的耐用消费品结构发生极大变化,2017年末全市每百户城镇居民家庭中拥有汽车44辆、摩托车36辆、洗衣机107台、电冰箱113台、有线电视192台、移动电话268部、接入互联网的计算机93台。2017年末全市城镇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积为50平方米,比1996年增加41.5平方米。

就业规模和社会保障覆盖面日益扩大。多形式促进充分就业。2017年全市城镇登记失业率为1.82%,始终保持在较低水平。积极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2017年全市新增创业人员10.08万人,失业人员再就业5.80万人。年末全市从业人员278.7万人,其中第一产业57.4万人,第二产业113.6万人,第三产业107.7万人。社会保障体系与经济发展相适应。2017年全市城乡基本养老保险参保率97.49%,城乡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98.21%,失业保险参保率97.94%。健全覆盖城乡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和保障标准增长机制。2017年全市累计发放资金2.22亿元,保障城市低保对象0.58万户、0.88万人,农村3.88万户、5.84万人。城市低保标准提高到610元,靖江市和市区继续实行城乡一体化,泰兴市、兴化市农村低保标准调整到不低于520元。养老服务体系获得新突破。建成城乡标准化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146个、老年人助餐点186个,年末每千名老人拥有养老床位数36.71张。

九、经济社会统筹发展,社会事业全面进步

加快发展社会事业,经济社会发展协调性明显增强。教育得到优先发展。2017年末,全市拥有小学146所,在校学生22.15万人;初中149所,在校学生11.09万人;高中35所,在校学生6.19万人;普通高等学校7所,在校学生6.17万人;各类专任教师4.47万人。高中教育品质领先全省,高考成绩处于全省第一方阵,省高考状元曾连续三年花落泰州,三星以上高中占比达97.1%。人口文化素质显著提升,根据2015年1%人口抽样调查,泰州每10万人中具有大学文化程度11207人,具有高中文化程度14871人,具有初中文化程度34483人。

医疗卫生事业加快发展。2017年末全市卫生机构1981家,其中医院、卫生院189家;各类卫生技术人员27307人,比1996年增加10488人,其中执业(助理)医师11628人,注册护士10883人;卫生机构床位数25581张,比1996年增加15039张。年末每千人执业(助理)医师数2.43人。

文化体育事业蓬勃发展。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取得长足进步。2017年全市拥有文化馆7个、公共图书馆7个、博物馆19个、美术馆3个,公共图书馆总藏量288.37万册;有线电视入户率77.69%,电视综合人口覆盖率100%。文化产业不断发展壮大。2016年全市文化产业增加值135.90亿元,占GDP比重为3.31%。体育事业迈上新台阶,开展全民体育,举办广场舞排舞、气功项目等体育指导员培训班。2017年为各类人群12048人开展健康评估测试,建立健身档案9000多份。竞技体育综合实力提升。在省锦标赛上获得53.5块金牌;在第十三届全国运动会上,26名泰州籍运动员代表江苏省参加7个项目的决赛,获得金牌2枚、银牌1枚、铜牌4枚。

40年筚路蓝缕,40年沧桑巨变。泰州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团结拼搏,艰苦奋斗,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取得令人瞩目的巨大成就。进入新时代,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引下,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泰州一定会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经济发展迈向高质量。

“强富美高”新泰州指日可待!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