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信息来源:市统计局
- 发布日期:2024-02-26 11:38
- 浏览次数:
2023年,在泰州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全市上下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江苏工作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深入落实“四个走在前”“四个新”重大任务,工业经济延续了平稳向好的运行态势。但当前工业经济增长基础并不稳固,医药行业生产下滑、企业利润尚未改善、新增企业贡献不足等问题仍需引起关注。
一、2023年规上工业经济运行态势
(一)工业生产基本情况
2023年,泰州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7.1%,低于全省平均水平0.5个百分点,位列全省第九。泰州市列统的34个行业大类中,有23个行业增加值实现同比增长,行业增长面为67.6%,其中,船舶、汽车制造、电气机械、农副产品等重点行业增加值继续保持两位数增长,增速分别为24.1%、16.3%、15.1%、14.5%。与三季度相比,泰州市34个行业大类中有20个行业增加值增速回升,14个行业增速下降,工业生产有所回升。
(二)工业效益基本情况
2023年,泰州市规上工业实现营业收入7325.30亿元,同比下降2.0%,降幅较前三季度收窄0.7个百分点;实现利润总额442.59亿元,同比下降20.1%,降幅较前三季度收窄2.1个百分点。2023年,泰州市列统的34个行业大类中,仅有10个行业利润实现同比增长,行业增长面不足三成,其中,按累计营业收入排名前十大行业实现利润340.42亿元,同比下降24.1%,降幅大于规上工业平均水平4.1个百分点。其中,专用设备(-52.6%)、化工(-51.5%)和医药(-35.6%)等行业利润下降较为明显。
二、2023年工业经济运行中的积极方面
(一)新旧动能转换加快
今年以来,全市以数字经济驱动新兴产业发展,加快着新旧动能转换,全市规上工业中数字经济核心产业产值同比增长10%,高于泰州市规上工业产值累计增速5.8个百分点。从主要行业情况看,光伏设备及元器件制造业贡献较大,同比增长16.1%,对泰州市规模以上工业产值增长的贡献率为18.3%。从主要产品情况看,光缆、太阳能电池、电子元件等产品产量增长较快,较去年同期分别增长16.1%、60.3%、92.1%。
(二)主导产业支撑有力
2023年,泰州市“一体系四集群”产业合计完成产值5535.44亿元,同比增长5.4%,增速高于泰州市规上工业平均水平1.2个百分点,占规上工业产值的比重为66.0%,较去年同期提升0.8个百分点。从具体产业情况看,“一体系四集群”继续保持“一稳三快一降”的产业发展格局,大健康产业保持平稳增长,完成产值1401.41亿元,同比增长1.8%;船舶、汽车、光伏和锂电三大产业集群增长势头较快,累计产值分别增长32.4%、13.1%、7.7%;化工产业集群产值同比下降1.3%,降幅较上半年收窄1.4个百分点。
(三)工业出口总体平稳
2023年,全市规上工业出口交货值951.8亿元,同比增长1.7%,高于规上工业销售产值增速0.8个百分点,占销售产值比重12.6%。今年以来,全市规上工业出口占比一直保持平稳,其中船舶行业表现抢眼,造船完工量、新接订单量、手持订单量三大指标持续领跑全国,成为全市对外贸易的重要支柱。2023年,全市船舶及相关装置制造业出口交货值330.49亿元,占全市规上工业出口交货值的比重为34.7%,同比增长50.5%,拉动全市规上工业出口交货值增长11.8个百分点。
三、当前工业运行需关注方面
(一)医药行业生产下滑
2023年,泰州市规上工业累计增加值前十大行业中,有3个行业增加值同比负增长,其中,医药制造业累计增加值同比下降8.6%,较上半年回落11.0个百分点。受医药行业市场需求回落影响,扬子江、济川药业等龙头企业产值增速较上半年分别回落超过10个百分点。同时由于核酸检测需求“退场”,硕世生物(-91.0%)、默乐生物(-85.2%)等企业检测业务量大幅下降,产值降幅较上半年分别扩大1.2、17.0个百分点。
(二)企业盈利尚未好转
2023年,泰州市工业品出厂者价格同比下降2.5%,购进价格同比下降2.0%。工业生产者购销价格剪刀差为0.5个百分点,企业利润空间持续受到挤压。2023年泰州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每百元营业收入中的成本为83.38元,较前三季度增加了0.97元。从企业亏损状况看,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亏损企业519家,亏损面为13.8%;亏损企业亏损额86.18亿元,同比增长66.4%。
(三)新增企业贡献不足
2023年,泰州市月度新增规上工业企业137家,共实现产值108.91亿元,占全部规上工业产值的比重仅有1.3%,拉动规上工业产值增长1.1个百分点,其中,累计产值5000万元以上的企业仅有36家,其中仅有13家企业累计产值过亿元,新增企业整体规模较小,对泰州市规上工业总产值的贡献较弱。
四、加快工业经济发展的建议
(一)优化产业布局,提升企业竞争优势
持续优化“1+4”主导产业布局,以大健康产业高质量发展为引领,推动全市域科学布局大健康产业,立足各地产业资源禀赋和比较优势,以重点开发园区为主要载体,进一步优化四个特色产业集群布局,大力培育龙头骨干和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全面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为制造业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二)加强监测预警,有效防范化解风险
进一步重视和加强工业经济运行监测、预测、分析,密切关注大健康、汽车、船舶、化工、电子等重点行业发展,通过多种形式加强对微观经济运行的动态监测分析,关注有倾向性、苗头性、拐点性的新情况、新问题和新动向,着力抓准抓早,确保工业经济平稳发展。
(三)推动创新发展,激发企业创新活力
全力打造青年和人才友好型城市,围绕产业发展需求,加强制造业人才队伍建设,以产业集聚人才,用人才引领产业,切实提升人才供给质量,形成产业创新链升级的核心力量。加快推动制造业创新链人才链深度融合,充分发挥企业在技术创新、科研成果转化方面的主体作用,不断激发企业创新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