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引号 01441662/2019-06417 分类 统计分析 农业、林业、水利 其他
发布机构 市统计局 发文日期 2019-07-08
文号 时效
泰州农业“三新”调查情况及统计难点与建议
  • 信息来源:市统计局
  • 发布日期:2019-07-08 11:10
  • 浏览次数:

近年来,特别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以来,我国农业农村的面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最显著的就是涌现出了一大批“三新”农业,即农业新产业、新业态和新商业模式。农业“三新”的涌现和蓬勃发展,极大地激发了我市农业的活力与创造力,为全市现代农业发展提供了新的动能。

一、农业“三新”涉及的主要领域

1.优质粮食。优质粮食主要类型包括:品种进一步优化、生产全程机械化、公共区域品牌知名度进一步打响、质量安全控制进一步加强、经济效益进一步提升。

2.设施种植。设施种植主要类型包括:新品种、优质产品种植、先进技术产品种植、先进设施产品种植(主要包括温室、智能大棚等)。

3.设施养殖。设施养殖主要类型包括:新品种养殖、优质产品养殖、先进技术(设施)产品养殖(主要有:自动喂料机、自动温控畜禽舍、刮粪机、畜用B超、精液自动检测设施、实时监控系统等)。

4.设施水产养殖。设施水产养殖主要类型包括:新品种、优质水产品养殖、先进技术(设施)产品养殖(主要有:工厂化、网箱等)。

5.农产品加工业。农产品加工业主要类型包括:农产品产地初加工(即在田头第一时间对农产品进行加工处理,成为农产品初级加工产品)和农产品精深加工(利用农产品原料进行精深加工,成为食品成品)。

6.现代农业服务业。现代农业服务业主要类型包括:农业循环利用(我市主要有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畜禽粪便利用等)、农业托管服务、农业技能管理服务(指利用大数据、物联网、互联网等现代信息技术对种植业、林业、畜牧业、渔业等生产经营的管理服务活动)、专业化农业服务(包括专业的植保、机播、机收、鱼种苗培育等)、农产品物流产业。

7.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我市主要体现在休闲农业、观光农业、乡村旅游、农事体验和农产品电商等。

二、现代农业发展情况

(一)战略性新兴行业中药材种植

2018年我市种植中药材534公顷,与上年持平。产量5705吨,同比增长63%,平均亩产为712公斤。药材产值为11005万元,同比增长142.4%。

(二)现代设施农业

1.现代农业种植设施面积。2018年现代农业种植设施面积52195公顷,同比增长6.2%。

2.现代林业经营设施面积。2018年现代林业经营设施面积3780公顷,同比持平。

3.现代畜牧业养殖设施面积。2018年现代畜牧业养殖设施面积680公顷,同比增长20%,说明养殖设施投入增加,畜牧业养殖更环保。

4.现代水产养殖设施面积。2018年现代水产养殖设施面积18699公顷,同比增长4.3%。我市每年都注重渔业基础设施建设,注重生态健康养殖。不断进行标准化池塘改造。

(三)农业生产组织

1.农业托管面积。近年来,我市推进农村承包土地“三权分置”改革,按照依法自愿有偿原则,通过土地经营权入股经营、托管经营等方式,引导农民规范有序流转承包土地的经营权,积极探索小农户生产经营托管服务。2018年末全市土地托管面积89435公顷,与上年基本持平。

2.农业循环利用。坚持“夏季全量、秋季适度”的还田原则,不断提高科学还田水平。2018年末全市农业种植秸秆还田面积278028公顷,同比增长1%。

3.农民合作社、专业大户、家庭农场数量。2018年进一步引导合作社完善规章制度、加强民主管理、严格依法办社,提高全市农民合作社整体规范水平。深入推进农村土地“三权分置”改革,加快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大力培育以家庭农场为主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推动农业生产从分散经营向规模化、集中化、组织化转变。2018年末农民合作社、专业大户、家庭农场数量分别为6300个、13929个和6487个,同比分别增长江1.6%、1.5%和0.3%。

4.龙头企业数量。推动农业龙头企业由数量到质量、由速度到效益、由外延扩展到内涵式发展转变。2018年末全市龙头企业数量608个,同比下降5.3%。

5.农业产业园区数量。以泰州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园创建为载体,带动全市农业园区建设。2018年末全市农业产业园区数量为104个,同比持平。

(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1.开展乡村旅游的村数。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蓬勃发展,2018年末全市开展乡村旅游的村数为105个,同比持平。

2.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业。2018年末全市在库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297个,平均用工人数合计53897个,营业收入842.24亿元。

三、农业“三新”统计的难点

1.农业“三新”统计内容呈模糊状

统计农业“三新”经济哪些指标,以及相应的指标解释等,还不够清楚、还不够具体;部门之间的统计对象、统计表式、统计指标、统计口径不统一,数出多门,农业“三新”经济数据准确核算难。

2.农业“三新”企业规模小、变化快给统计长期监测带来困难

一是农业“三新”经济具有信息化、高新技术、现代管理,劳动生产率较高、企业用人较少等特征,因此催生出大量小微企业,且多属规模以下,单靠常规报表一种统计方法,难以全面、及时反映企业的发展全貌,需要多种调查方法、手段相互配合。二是农业“三新”涉及面广,统计调查对象情况复杂,新型业态、新商业模式的变换非常迅速,对我们的统计能力是一个挑战。三是农业“三新”漏统较多。如网络交易很容易漏统,尤其是C2C(个人与个人之间)交易,其注册几乎是零门槛,很多卖家没有工商登记和税务登记,在名录库系统,甚至在普查中也无法筛查到,可以说是统计的盲区。

3.现行的行业分类不能适应农业“三新”企业具有跨界的特点

随着农业“三新”的不断发展,创新变革层出不穷,企业生产经营已经突破过去传统的产品生产流通方式,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既有生产环节,又有研发、营销等环节,横跨第一、第二、第三产业。由于目前“三新”统计分类目录尚未正式建立,现行的《国民经济行业分类》与“三新”发展无法完全匹配,给统计上产业划分、行业界定带来一定困难。如“电子商务平台”尚在数据处理和存储服务行业中,没有细分出来;同时,农业“三新”企业多数属多元化经营模式,且业务边界较为模糊,给数据采集带来较大困难且因其所占比重较小,无论进行财务数据的剥离还是业务数据的细分都比较困难。

4.农业“三新”总规模不是新产业、新型业态、新商业模式的简单叠加

由于“三新”的提法是分别从产业链角度、服务形态角度、营利模式角度对新经济的描述,三者之间存在交集。因此,不能将新产业、新型业态、新商业模式三者简单相加得出“三新”总规模,这样存在重复统计。

四、对做好农业“三新”统计的建议

1.完善“三新”统计方法制度。一是修订完善《国民经济行业分类》,认真梳理整合,把“三新”经济行业划分门类、大类、中类和小类四级类别,让新产业、新型业态和新商业模式的统计对象都能对号入座。二是农业“三新”统计什么、有哪些要素、具体指标等,要定量科学、定性准确,确保统计调查对象不重不漏。三是加大调研力度,搞好顶层设计,逐步完善农业“三新”统计综合报表制度及配套的专项调查制度,以满足不同纬度的需求。四是不断探讨农业“三新”经济的产值、增加值的核算制度和方法,力求全面、及时、准确反映“三新”经济的发展规模、效益和结构等情况。

2.完善“三新”统计报表体系。一是建立农村社会经济基础台账,台账内容囊括农村土地利用、人力资源分布、综合经济发展情况、社会保障情况、文教卫生情况等等,打造覆盖全范围涉农产业和规模户的规模农业生产单位信息平台;二是设计覆盖农、林、牧、渔生产情况,农机、农资使用情况,农林牧渔服务业经营情况等农业统计报表;三是编制农业统计核算的系统程序和单机程序,提高农业统计数据审核、验收、核算的自动化能力。

3.确定反映“三新”发展的统计调查方法。不少跨界、融合的农业新经济活动是现行国民经济行业分类中的派生产业,在规模以上法人单位统计中常被“淹没”或计入传统经济活动,没有独立的统计反映。为全面、及时反映规模以下单位的农业新经济活动全貌,要充分运用相关部门的行政记录,及时掌握农业“三新”情况。对定期报表难以反映的农业“三新”领域配套开展相关的专项调查、典型调查、抽样调查,利用取得有关数据进行综合测算。

4.加强业务培训,准确掌握统计调查方法。建议举办业务培训班,明确农业“三新”的统计指标、统计口径和计算方法,明确统计调查对象范围,确保调查对象不重不漏。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