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引号 | 01441662/2016-02672 | 分类 | 统计分析 其他 其他 |
发布机构 | 市统计局 | 发文日期 | 2016-12-15 |
文号 | 时效 |
- 信息来源:市统计局
- 发布日期:2016-12-15 00:00
- 浏览次数:
摘要:随着科技进步、社会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提高,以及长期以来计划生育政策的综合作用,泰州市人口老龄化问题日益突出,主要表现为老年人口比重大、增长速度快、高龄化、空间发展不平衡和与经济发展水平不相协调等特点。本文通过对泰州老年人口的调查研究和2015年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数据的分析,深入研究泰州人口老龄化的发展进程、基本特征及其对我市经济、文化、社会及家庭的影响,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人口老龄化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随着科技进步、社会发展、人们生活水平提高,人口发展将经历一个从高出生、高死亡到低出生、低死亡的过程,老年人口的数量会不断增多,人口老龄化的趋势也会越来越明显。
人口老龄化的产生,使劳动力年龄结构、人口赡养比结构等发生重大变化,极大影响了社会消费结构、产业结构的调整;社会负担日益加重,老龄化进程与家庭小型化、空巢化相伴随,社会保障资源面临巨大压力,对社会管理、公共服务和财政都提出了新的要求。泰州市作为长三角地区城市之一,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人口老龄化问题尤为突出,需要及时制定相应的政策措施来协调好人口结构转变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在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过程中实现我市经济和社会持续、稳定、协调发展,努力推进“强富美高”新泰州建设。
一、泰州人口老龄化的发展进程和现状
从地级泰州市建市以来的历次人口普查和抽样调查数据可以看出,泰州人口年龄构成的变化是一个持续的老龄化过程,且老龄化的进程非常快。
1995年,江苏省成为全国率先进入人口老龄化社会的省份,泰州作为江苏的13个地级市之一,从1996年建市伊始便已是老年型社会。至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时,泰州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已占到人口总数的10.30%。此后,泰州人口年龄结构继续老化,且进程明显加快,到2015年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时,泰州65岁及以上人口已达76万,占比进一步提高到16.38%,相比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又提高了2.15个百分点。与此同时,泰州0-14岁人口所占比重则呈现迅速下降态势,从2000年的18.87%迅速下降到2015年的12.07%,0-14岁人口比重的发展轨迹已穿透65岁及以上人口比重的发展轨迹,形成了老少年龄结构倒挂的局面。
另外,由于泰州特定的地域文化和发展模式,泰州的老龄化水平一直高于全省水平。从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开始,泰州的老年人口比重就高出全省水平1.46个百分点;此后差距进一步拉大,到2015年1%人口抽样调查时,泰州65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已经超出全省水平3.85个百分点;同时0-14岁人口比重却低于全省1.28个百分点。总体上看,泰州的老龄化程度起点高、增长快,老年人口负担在迅速加重。
表1.1历次人口普查及抽样调查泰州人口年龄结构与全省比较
年龄结构类型 |
|
少儿系数(%) |
老年系数(%) |
通用标准 |
年轻型 |
40%以上 |
4%以下 |
成年型 |
30~40% |
4~7% |
|
老年型 |
30%以下 |
7%以上 |
|
2000年 |
泰州 |
18.87 |
10.30 |
江苏 |
19.63 |
8.84 |
|
2005年 |
泰州 |
14.93 |
13.65 |
江苏 |
15.48 |
10.86 |
|
2010年 |
泰州 |
12.11 |
14.23 |
江苏 |
13.01 |
10.88 |
|
2015年 |
泰州 |
12.07 |
16.38 |
江苏 |
13.35 |
12.53 |
二、泰州人口老龄化的特征
(一)老年人口所占比重大,增长速度快
随着经济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医疗卫生条件也日益改善,人口预期寿命逐渐延长,根据2015年1%人口抽样调查资料及历年人口普查资料测算,2015年泰州市人口平均预期寿命已达76.87岁,比2010年提高0.74岁。老龄人口不断增加,加之泰州少儿人口比重不断下降,导致老年人口比重增大。2015年1%人口抽样调查数据显示:泰州65岁及以上人口数量为76万,占全部常住人口的比重为16.38%,列全省第二,仅次于南通(18.75%),高于排名第三的扬州(15.18%)1.2个百分点(表2.1)。同时,泰州老年人口的增长速度也很快,从表1.1中数据可以看出,2000年以来,泰州老年人口绝对数量在不断增加的同时,65岁及以上人口所占比重也在以每年接近0.4%的速度在高速增长。
表2.12015年1%人口抽样调查全省各设区市老龄人口情况
地 区 |
总人口(万人) |
65岁及以上人口(%) |
65岁及以上人口比重(%) |
|
全省 |
7973 |
999 |
12.53 |
|
苏南 |
苏州 |
1061 |
108 |
10.18 |
无锡 |
651 |
74 |
11.4 |
|
常州 |
470 |
55 |
11.7 |
|
南京 |
823 |
88 |
10.69 |
|
镇江 |
318 |
41 |
12.75 |
|
苏中 |
扬州 |
448 |
68 |
15.18 |
南通 |
730 |
137 |
18.75 |
|
泰州 |
464 |
76 |
16.38 |
|
苏北 |
徐州 |
866 |
99 |
11.43 |
盐城 |
723 |
99 |
13.69 |
|
淮安 |
487 |
56 |
11.5 |
|
连云港 |
447 |
47 |
10.51 |
|
宿迁 |
485 |
51 |
10.52 |
注:以上数据来自全省各设区市抽样调查公报。
(二)老年人口高龄化
在人口老龄化过程中,老年人口内部的结构也在变化。国际上在研究老龄化问题时,常把65-75岁人口称为低龄老年人口,75-85岁人口称为中龄老年人口,85岁及以上人口称为高龄老年人口。现将泰州市65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口划分成以上三个年龄组,表2.2列出了泰州市2005年1%人口抽样调查和2015年1%人口抽样调查这三个年龄组人口各自占老年人口的比例,反映了泰州市老年人口的内部结构变化趋势。
从表2.2可以看出,截止2015年11月,泰州65-75岁低龄老年人口和75-85岁中龄老年人口占所有老年人口的比重分别为62.70%和29.29%,分别比2005年11月下降了1.04和0.81个百分点;而85岁以上高龄人口占所有老年人口的比重则达到了8.01%,比2005年11月增加了1.85个百分点。说明我市老年人口的高龄化倾向十分明显,可以预见到,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大量的低、中龄老年人口将会逐渐跨入高龄老年人口行列,高龄人口的数量会不断增加。
高龄人口相对于其他年龄组,身体条件更差,行动更为不便,他们不仅需要经济上的供养,更需要生活上的照料、精神上的安慰,将对社会医疗、养老服务等社会保障提出更高的要求。
此外,从各年龄组的性别比可以看出,高龄老人丧偶率较高,而高龄妇女的丧偶率要高于男性,有关学者认为,老年人口问题关键就是老年妇女问题,老年人口老龄化的趋势将使老年妇女问题更为突出。
表2.22005-2015年1%人口抽样调查泰州市老年人口内部结构变化
|
65-75岁 |
75-85岁 |
85岁及以上 |
|
占老年人口比重(%) |
2005年 |
63.74 |
30.10 |
6.16 |
2015年 |
62.70 |
29.29 |
8.01 |
|
性别比(%) |
2005年 |
100.34 |
69.15 |
36.24 |
2015年 |
110.63 |
79.48 |
48.11 |
(三)老年人口分布不均衡
从总体上看,泰州的老龄化已到了一个相当高的程度,但是由于经济发展、人口流动及城镇化程度的差异,导致了人口老龄化在地区和城乡之间存在差异。
1、老年人口城乡分布不均衡
表2.3泰州市老年人口城乡分布比较单位:%
年份 |
65岁以上人口所占比重 |
||
市 |
镇 |
乡 |
|
2005 |
10.45 |
12.98 |
15.43 |
2015 |
12.71 |
15.10 |
20.16 |
泰州65岁及以上人口按市、镇、乡分类,通过表2.3发现,所有老年人口中,居住在市的老年人口占居住在市的总人口的比重由2005年的10.45%增加到2015年的12.71%;居住在镇的老年人口比重由2005年的12.98%增加到2015年的15.10%;居住在乡村的老龄人口比重由2005年的15.43%增加到20.16%,可见市、镇、乡的老龄化程度均在不断加重。同时,乡村的老年人口比重高于镇,而镇的老年人口比重又高于市,说明了乡村的老龄化程度最高,市的老龄化程度相对较低。老龄化的城乡差别使农村的经济发展受到了很大制约,养老问题也变得尤为突出。农村年轻劳动力的缺失对农业现代化的发展造成人力资本的制约,严重制约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2015年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泰州所有老年人口中,居住在城市的占全市老年人口的26.71%,居住在镇的有24.44%,居住在乡村的高达48.85%,说明现价段泰州老年人口大多居住在乡村。这必然加重了农村老年人的养老问题。首先,农村落后得经济条件让老年人的经济供养成为困难;其次,农村地广人稀,医疗条件落后,对老年人的医疗救治产生很大的影响;最后,由于农村子女大多外出务工,老年人的生活照料和精神慰藉也会产生很大问题。因此,城乡人口老龄化的严重倒置将成为泰州人口老龄化问题的一个显著特点,也是我市人口老龄化问题中有待解决的一个方面。
2、各地区老龄化程度差异大
由于泰州各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同和文化历史背景的差异,泰州人口老龄化也表现出明显的地区差异。
在全市4区3市中,65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均超过了7%,说明我市各地区均进入了老龄化社会,但老龄化的程度差异较大,其中姜堰区的老龄化程度最高,65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达到了19.75%,比全市平均水平高3.37个百分点;医药高新区由于外来技术人才及务工人员较多,老龄化程度相对较轻。海陵、高港和泰兴三市(区)的老年人口占比大体相当,兴化和靖江略低。
(四)人口老龄化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不相协调
众所周知,发达国家的人口老龄化是伴随着经济的增长和社会的发展,以及生育率的自然下降逐渐出现的。它们的人口老龄化是社会经济自然发展的结果,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的改变促使人口生育率的降低,使少年儿童比例下降,老年人口比例上升从而人口逐步老龄化。因此,人口老龄化进程中产生的种种问题,在社会经济不断发展过程中逐步得到妥善解决,从而能顺应社会发展的需要。而我市的人口老龄化问题在90年代生产力还不够发达,经济基础相对较弱的时候就已面临,人口老龄化超前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即所谓的“未富先老”。当发达国家老年人口比例达9.0%时,人均GDP已经突破1万美元大关,而泰州在2010年“六普”老年人口比重达到14.23%时,人均GDP仍未达到1万美元。至2015年末,虽然全市人均GDP已突破1万美元,但仍有部分市区人均GDP尚未达到1万美元,整体而言,我市“未富先老”的格局尚未改变,这也给我市解决老年人口问题带来许多挑战。
三、人口老龄化对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
(一)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人口老龄化不利于整体上我市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和经济持续稳定发展。首先,老龄化将会对劳动人口结构造成冲击,造成劳动年龄人口的比重持续下降,使得劳动力供给减少,加大劳动力成本。同时大量的老年人口虽然在经验技术积累上具有一定优势,但是老化的知识结构加上脑力、体力的限制,往往创新能力不足,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高新技术的吸收与利用,最终引起劳动生产率的下降,减缓经济发展速度;其次,人口老龄化会对社会抚养资源的分配造成冲击。一方面使消费结构老龄化,这表现为:从消费层次方面来看,享受性消费快速发展;从消费种类方面来看,医疗保健地位日益突出;从消费形式方面来看,服务向消费的范围扩大,这些都会减弱社会经济活力;另一方面,加剧了对养老金的供给与需求的矛盾。随着老年人口的数量剧增,劳动人口的锐减,从根本上改变了抚养结构,导致养老保险金的缴费者锐减而领取者剧增,从而加剧了养老保险金的供需矛盾,给养老保障制度带挑战。
(二)对文化发展的影响
随着经济发展水平和人们生活质量的提升,绝大多数老年人的经济物质生活能够得到一定保障,但是其精神文化生活的发展却未能及时跟上时代的步伐。人口老龄化背景下老年人口数量的增加,客观上决定了我们的社会文化产业结构必须有所调整,这就需要政府、社会各界鼓励、支持与老年人日常休闲和发展密切关联的文化产业发展,充分发挥好各种适合老年人的文娱活动和新兴新闻传媒的中介作用,从而为广大老年群体营造一个和谐的精神生活氛围。
同时不断兴起扩大的老年人口为满足自身不断增长的精神文化发展需求,也开始积极主动地开展和参与各式各样符合自身精神文化需要的活动,这也使得我们的社会文化氛围在悄然发生改变:老年人广场舞、秧歌、太极拳、保健操等日益丰富的娱乐活动如今大街小巷随处可见,通过老年大学来进一步丰富精神素养也越来越受到广大老年群体的欢迎;广播电台、电视、报纸、网络、电影娱乐等新闻媒体也在不断探索和增加多样化的、专门适宜老年人欣赏的节目内容。
但不可否认的是,老龄化背景下,退休后的事业缺失感会给一些老年人带来一种孤独、单调和缺乏新鲜性的生活状态,而市场经济下家庭中年轻夫妇由于要担负事业和家庭发展的双重责任,也就使得他们难免在精力和时间方面疏于对老年人的陪伴和照顾,形成了大量所谓的“空巢”老人,这些主观可预知但客观又不能及时可控的状况,无疑会对老年人的精神文化生活产生不利的影响,在某种程度上更会影响到整个社会的文化风气。因此,人口老龄化问题的解决,不但要关注老年人的物质生活状况,更要关心并满足老年人的精神文化发展需求。
(三)对社会稳定的影响
人口老龄化使得老年人口的数量和比重不断增加并逐渐发展成一个庞大的人口群体,随着社会发展,这一群体的社会影响力也会随之扩大,自然会对自身权利、利益的实现更加关注并产生出一定的诉求。退休失业后带来的“社会脱节感”是令许多老年人头疼的一块“心病”,因此如何充分发掘适龄老人的再就业潜力,解决部分老年人口的再就业问题将是未来老龄社会发展中不得不面对的一大课题,将直接关乎社会的稳定和谐。
同时也应看到当前社会中,单个家庭中因赡养老人问题而引发的家庭矛盾越来越多;社会上部分老人倚老卖老,坑骗他人的现象也时有发生。如果不能合理化解各种与老年群体相关的内部矛盾和外在冲突,在不久的将来,这些分散的个体矛盾将会逐渐发展成为一种社会性矛盾,届时势必会影响老年群体的身心健康发展,甚至会产生各种严重的社会问题、政治问题。由此可见,人口老龄化问题与社会的稳定发展密切相关,它的解决离不开政府、社会和公民个人的互相配合、通力合作。
(四)对家庭结构的影响
人口老龄化给家庭结构以及以“孝”文化为核心的家庭赡养功能带来挑战。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是最重要的社会化的机构,也是社会成员生活于其中时间最长的初级社会群体。长期以来,家庭始终发挥着其他社会机构无法替代的赡养功能。传统社会的家庭往往是老人少而子孙多,儿孙绕膝,既是理想也是现实。但是随着老龄化过程与现行生育国策下的低出生率,使得现实家庭结构发生了明显变化,老人多而子孙少,多名老人围着一个孙子转成为事实。家庭的代际结构呈“四二一”或“四二二”型,还有不少家庭四世建在。这种家庭代际结构成员组成无论是同在一个屋檐下还是不在一个屋檐下都会给家庭养老带来极大压力。一方面,社会流动率高加之社会就业压力大,子女为了自己的生活和事业大多要远离父母在外奔波,床前尽孝既无可能也不现实,特别是农村“留守老人”养老问题突出;另一方面,生活成本提高特别是物价高、房价高,子女经济能力有限,使得子女尽孝心有余而力不足。
四、对策建议
(一)实施积极的生育政策
人口老龄化受到生育率的降低和预期寿命延长的共同作用,但是不能否认,长期以来的计划生育政策是加速我市人口老龄化的主要原因之一。据测算截止2015年11月,我市育龄妇女总和生育率仅为0.9996,已远低于人口自然更替的水平,人口总和生育率迅速下降必然使人口老龄化速度加快。
所幸2016年1月,江苏开始全面实施“全面二孩”生育政策,虽然当前我市出生人数有所增加,但预计短期内对人口结构影响不会明显。因此,深入宣传和解读“全面二孩”政策,使‘全面二孩’政策深入人心,落到实处,是当前人口工作的侧重点。必须要消除育龄夫妇的思想顾虑,减轻育龄夫妇生养孩子的经济负担,让普通家庭愿意生、生得起、养得起、养得好孩子,有必要考虑出台鼓励生育二孩的优惠政策。
(二)推动经济持续稳定发展
发展是应对人口老龄化的根本途径。人口老龄化将是长期影响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性因素,对经济可持续发展、城乡统筹发展和人口长期均衡发展的影响是长远的。一方面要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把经济发展方式从依靠“人口红利”转变到依靠科技进步和体制创新上来,统筹实体经济和资本经济协调发展,实现宏观经济持续稳定发展,为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提供坚实物质基础;另一方面要统筹城乡协调发展,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加快发展农村社会事业,促进公共资源在城乡之间均衡配置,确保城乡老年人共同分享改革发展成果;同时要稳妥处理人口规模与结构之间的矛盾,注重人才培养,全面提高人口素质,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
(三)加大妇幼健康、教育等公共服务投入
在医疗资源上,加大对妇幼健康服务机构的投入力度,改善服务条件,让孕产妇能够在更加科学、规范、标准、温馨的环境里接受妇幼健康各项服务;配强妇幼技术服务人员,强化助产士、儿科医师、护士等等紧缺人员的岗位配置;在教育资源上,合理配置中小学教育资源,改善各类幼儿园办学条件,满足新增公共服务需求。另一方面,积极做好优生健康指导,帮助再生育家庭综合落实孕产期保健、住院分娩、新生儿保健等指导服务,特别做好高龄夫妇、高危妊娠妇女再生育指导和孕期指导工作。
(四)加快我市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
针对日益严重的老龄化,根据老年人所特有的需求,有针对性地满足老年人对社会养老的需求是政府和社会责无旁贷的职责所在。
一是加大政策支持力度,逐步加大对于养老服务基础设施的建设投入,对现有养老机构和社区养老服务给予政策倾斜和财政支持,同时充分发挥财政投入引导作用,广泛吸引社会资金用于社会养老事业,拓宽资金筹集面,实现融资多元化;二是健全相关法律法规,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养老服务,大力扶持民营养老机构发展;三是重点推进社区居家养老模式创新及虚拟养老院的发展;四是加强对养老机构及其老年人的安全和分类管理。